审议意见
当前位置:首页
> 信息公开 > 审议意见

永嘉县人大常委会关于2022年度永嘉县环境状况和环境保护目标完成情况报告的审议意见

【发布时间:2023-04-14】 【作者:】

永嘉县人大常委会

关于2022年度永嘉县环境状况和环境保护

目标完成情况报告的审议意见

(2023年4月10日县十七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九次主任会议通过)

 

永嘉县第十七届人大常委会第十一次会议,听取和审议了县政府《关于2022年度环境状况和环境保护目标完成情况的报告》。会议认为,2022年,我县生态环境建设在全县上下的共同努力下,环境治理的措施力度不断加码,相关环境指标保持稳定并向好发展,二轮央督涉及问题全部完成整改销号,顺利通过省委生态环保督察。但仍然存在短板和不足之处:土壤、水、大气等环境污染形势依然严峻;环境基础设施短板依然突出,城乡污水处理设施处理能力不足、处理排放不达标、污水收集率低等问题仍然存在;工业固废和生活废品回收处置设施建设滞后,运转机制尚待完善,建筑垃圾处置问题日益突出;污水与固废设施运维水平不高,效率效益未凸显;垃圾分类前端与基层工作还不扎实;环境保护顶层设计与长效机制还不完善;楠溪江保护工作亟待加强;人民群众对身边的环境状况满意度不高。为此,会议提出如下审议意见:

一、统筹部署生态文明建设。我县森林资源丰富,碳汇潜力很大,要以国家“双碳”目标为引领,抓紧光伏、风电、抽水蓄能等新能源项目布局,发展壮大林下经济与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等循环经济,助推结构转型与绿色崛起。注重“无废城市”顶层设计,根据永嘉资源禀赋与地域环境特征,在生活绿色低碳、生产高端制造、生态循环高效的“三生”融合方向上,联动深化规划、政策、行动计划,研究出台产业支持政策,实现企业、社会、环境多重效益,努力创出国家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的永嘉样板。

二、加快污水处理设施建设,补齐固废设施空白。建立工作专班,明确时间结点,自我加压,挂图作战,力争年内全县城镇建成区规划新建污水厂(站)与提标扩容项目都要实质性开工建设;开工上塘至黄田等跨区域污水干管建设,继续深化楠溪江排污干管规划,及时科学决策。加强农村污水处理建设,尽快提升覆盖率和水质达标率;要主动协调落实征地、招投标、质监等相关手续,做到无障碍施工,精细化管理,确保工程质量,确保国家专项债及时、高效使用。要结合县域国土空间规划,深化建筑垃圾处置设施、废旧物资回收分拣中心、一般工业固废分拣中心等环保基础设施规划布局,同时要将废旧汽车、电器、蓄电池等新型垃圾纳入固废消纳分拣场选址。要做好要素保障,在土地和资金方面向生态环境建设倾斜,想方设法解决建筑垃圾建设用地问题和城乡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建设资金投入问题。

三、提升城乡污水、固废封闭运维管理水平。按照厂(站)网一体、建管一体要求,整合资源,理顺关系,明确运维主体责任与监管责任。加强对装修垃圾、建筑渣土、泥浆等生产、运输、处置全程监管。要以数字化为引领,提高环境保护与污染防治监测体系信息化、自动化水平。要将政府购买公共服务与提升企业化运维水平结合起来,探索构建融资、建设、运维一体化的城市基础设施可持续发展路子。加强现有环保基础设施项目运维监管,健全完善特许经营或PPP合同、委托经营等各类合同监管。督促企业遵守法律法规,执行国家政策,履行社会责任。要抓紧理顺县水务集团划转后的全县给排水投资管理体制,防止建管脱节与监管空白。

四、深入推进生活垃圾分类工作。垃圾分类是生态文明创建的源头,也是基层社会治理的主抓手。落实落细主体责任,重点夯实机关企事业单位、社区(村居)等一线主体责任,及时厘清城乡结合部监管责任。以餐厨垃圾处置中心投运为契机,高标准推行“二定四分”法,进一步深化生活垃圾分类的深度和广度,做到全面覆盖、全程监管。

五、全面深化清废、净土、碧水与蓝天保护行动。持续推进土壤、固废污染防治,深入开展土壤污染隐患排查,以“无废城市”创建为契机,切实解决危废和工业废料处置等突出问题,全面提升固废处理能力。警惕黑臭河反弹,重视治本之策,巩固完善“五水共治”长效办法。楠溪江保护要率先在饮用水源的保护、滩林垃圾管控、沿岸污水收集、河道水生态修复等方面取得实效。强化源头控制,狠抓建筑扬尘和公路扬尘污染治理。进一步加大秸秆焚烧、不可降解塑料袋使用整治力度。

六、健全完善环保体制机制。县政府要加强统筹协调,进一步明确主责和配合单位,配套出台生态环境保护运转运行机制和相关政策。完善生态环保党政同责、一岗双责考绩考核制度,加大环境补短板方面的考核分比,厘清生态环境责任清单,压实压紧各级各部门主体责任。按照“县乡一体、条抓块统”要求,健全楠溪江保护联席会议制度,建立网格化监管与联动执法机制,加大综合执法与联动协调力度,对破坏生态环境的不法行为严查处、零容忍,全力推动《温州市楠溪江保护管理条例》贯彻实施。发挥媒体与公益组织作用,努力形成党委统筹、政府主导、部门协同、公众参与、社会监管、公益诉讼相辅相成的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大格局。


回到项部】 【邮件转发】 【 打印本文】 【 关闭窗口
恒耀